阿爾法工場:投資能力共享平臺。
場長點評:想象力不是靠錢堆出來的,要靠自由的靈魂。
由谷歌公司(Google)開發的軟件AlphaGo,在不久前的1月27日,以5:0的比分完勝歐洲圍棋冠軍、職業二段的樊麾,人工智能戰勝人類的畫面,正在從科幻走向現實。
回顧從瑪麗·雪萊(她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詩人雪萊的妻子,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未來必將超越雪萊)所創造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到今天,在不足兩百年的時間里,科幻文化對于人類現實的推動,正變得日漸密集。
從克拉克到馬斯克,他們都是科幻迷
這一趨勢,似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已經很明顯了。有些例子被全球的科幻迷們津津樂道。比如亞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
1945年,還在英國空軍服役的克拉克,在《無線電世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地球外的轉播》的文章。后來成為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的克拉克,當時只是一個科幻迷,但通過此文,他提出地球同步衛星通信的構想。
20年之后,由11個國家聯合組建的“國際通信衛星組織”(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SatelliteOrganization)發射了“晨鳥”同步衛星,將克拉克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也有些例子,科幻迷們也未必了解,比如伊隆·馬斯克(ElonMusk)。在賣掉自己所參與創建的互聯網企業之后,手握兩億美元現金的馬斯克,想起了科幻小說中的星際旅行,希望訂一張去火星的船票。
結果在NASA官網上發現,NASA已經取消了登陸火星的計劃。幾番波折,馬斯克決定自己投資開發前往火星旅游的火箭,讓科幻變得離生活更近一點。這是2002年,從事私人火箭發生的SpaceX公司由此而誕生。
從克拉克到馬斯克,幾十年間,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早已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對于比如外太空、人工智能、虛擬世界等未知領域的開拓,人類也逐漸從由國家主導,逐步轉向由民間企業主導。
依靠美國政府的大力推動,地球同步衛星的設想,從科幻變為現實。而SpaceX公司各種型號火箭的發射與回收,以及馬斯克所追求的去火星上退休的設想,大概要依靠私人公司實現了。
科幻小說:創業者的創新靈感源泉?如果說“科幻引導世界”,可能過于夸張,但科幻所拓展的想象力對于那些著眼未來、追求創新的企業家來說,應該意義非凡。
在美國硅谷,許多創業者本身就是科幻迷。比如人工智能AlphaGo背后的兩位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Brin),比如ElonMusk、微軟的保羅·艾倫(PaulAllen)、亞馬遜的杰弗里·貝索斯(JeffBezos),以及更廣為人知的比爾·蓋茨,等等。
當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第一部在美國獲得雨果獎之后,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也去追捧??梢哉f,科幻是硅谷創新的一個重要思想資源。
那么,在中國呢?
2011年,當《三體》第三部出版之后,中國的IT界也出現一股三體熱潮。聯想的柳傳志、小米的雷軍、百度的李彥宏、360的周鴻祎等互聯網大佬,紛紛高度評價《三體》。
很多中國互聯網企業內部組織了《三體》讀書會。周鴻祎據說還跑去《三體》電影中客串了一個角色。去年,《三體》在美國獲得雨果獎,讓這股熱潮進一步發酵。
中國的彼得·蒂爾在哪里?那么,科幻是否也能啟迪中國的創業者呢?美國的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PeterThiel)受科幻小說《Cryptonomicon》啟發,創建了Paypal,中國的彼得·蒂爾在哪里?
作為科幻小說家的陳楸帆,同時擔任著北京一家創業企業諾亦騰(Noitom)公司的副總裁,他的生活處在科幻與創業的交叉點。據他所接觸,中國的創業和投資圈子,目前對于科幻的興趣其實也非常高。
“比如深圳的初創投資,他們就非常喜歡投一些帶有科幻色彩的項目,比如機器人、人工智能、無人機、智能軍工等等。他們其中許多人都是《三體》讀者,也是大劉(劉慈欣)的粉絲。我個人受到過一些投資機構的邀請也會去講述一些與科幻相關的題目。”
陳楸帆曾在Google、百度等公司工作,他說“我原來在Google的時候,歐洲分部圖書館里有大量的科幻小說都是工程師捐獻的,而中午吃飯時也能聽見《三體》迷在討論書中的技術問題。
資本會喜歡有想象力但同時基礎堅實的項目,科幻本身的類型特點就決定了它是在邏輯自洽的基礎上,去推演技術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從思維路徑上與技術創業如出一轍。”
陳楸帆目前所在的諾亦騰公司,主要業務是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這也是一個與科幻高度相關的領域,而且正處于資本密集追捧的“風口”。
“虛擬現實是在科幻小說中早就被反復書寫提及的一個題材,最早可以追溯到VennorVinge的《真名實姓》和WilliamGibson的《神經漫游者》,1992年NealStephenson的《雪崩》第一次提出了‘Metaverse’以及‘Avatar’的概念,也就是‘超元域’和‘數字化身’,這兩個概念影響了虛擬現實領域的發展,”陳楸帆對端傳媒說。
這個概念的提出,早在上世紀60年代計算機圖形學領域就有,“中間經歷了數次起伏,均已失敗告終,這次等于說是虛擬現實的第三次浪潮,因為軟硬件上都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比如顯示屏的分辨率和刷新率、比如GPU的實時渲染能力,比如傳感器的小型化等等,所以才有了大量資本和巨頭進入VR領域。”
另外,用自己的個人經歷,證明科幻愛好可與創業相結合的個案是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長鋏(本名劉志鵬)。
16歲便已開始發表作品的長鋏,作品題材以計算機、科技史和哲學為主。筆名取自《戰國策》中齊人馮諼懷才不遇時的那句感慨:“長鋏歸來乎!食無魚。”他的小說也與歷史有高度的結合,“擅長把現代科學融入中國古風的浪漫敘事中。”
長鋏是巴比特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最頂級的比特幣交易參與者之一。對長鋏來說,文字和應用型產品是他思想的雙重產物。
據鳳凰網3月10日報道,外媒援引韓聯社報道,朝鮮周四向東部海域試射了兩枚短程彈道導彈,射程約500公里。這兩枚導彈是從朝鮮北部的元山